儿童时期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.doc

格式: doc 页数: 5 文件大小: 0MB 侵权/举报
儿童时期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.doc

儿童时期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.doc

格式: doc 页数: 5 文件大小: 0MB
儿童时期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.doc 儿童时期 1型糖尿病诊疗常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   糖尿病是体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功能障碍所致糖、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的全身性慢 性疾病。 儿童时期糖尿病是指小于 15 岁的儿童发生糖尿病者;95%以上为 1 型糖尿病,极少数 为 2 型糖尿病。 病  因   I 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 β 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。进一步分为自身免疫 性和特发性。特发性仅见于美国黑人及南亚印度人,无自身免疫抗体,但仍有胰岛素绝对缺 乏。   多数认为自身免疫性 I 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,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 下,由于自身免疫反应,导致 β 细胞的损伤和破坏,最终因功能衰竭而发病,占 I 型糖尿 病的绝大多数。 诊  断   一、临床表现   起病较急,部分患儿常因感染或饮食不当而诱发。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症状,即多饮、 多尿、多食和体重减轻。多尿常为首发症状,如夜尿增多,甚至发生遗尿,较大儿童突然出 现遗尿应考虑有糖尿病的可能性。   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者占 20%~30%,年龄越小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越高。表现 为精神萎靡、意识模糊甚至昏迷,呼吸深长,有酮味,节律不整,口唇樱红,恶心、呕吐、腹 痛,皮肤弹性差,眼窝凹陷,甚至休克等。   二、实验室检查   1.血糖  WHO 咨询报告《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定义、诊断和分型-1999》公布的糖尿 病最新诊断标准为:   以静脉血浆葡萄糖(mmol/L)为标准:当患儿有"三多一少"症状、尿糖阳性时,空腹血 糖≥7.0mmol/L(≥126mg/dL),或任意血浆血糖 /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2h 的血糖 ≥11.2mmol/L(200mg/dL)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。   2.尿糖   任意尿呈阳性反应,根据含糖多少可分为(+),(+++),(+++)及(++++)。为了对糖尿病进 行监测应留取四段尿和四次尿;   四段尿:以三餐和睡眠之间的四段时间划分留取的尿标本。如:早 7点(早餐)至中午 11 点(午餐)为第一段尿,中午 11点到下午 5点(晚餐)为第二段尿,下午 5点至晚 9点(睡前)为 第三段尿,晚 9点至次晨 7点为第四段尿。   四次尿:为每次餐前半小时及睡前半小时排空膀胱,在此后半小时中留取的尿。   3.尿酮体: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。   4.葡萄糖耐量试验   对临床无症状、尿糖阳性,但空腹和任意血浆葡萄糖浓度<11.1mmol/L 的患儿不能确 诊为糖尿病时,才需要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。葡萄糖用量为 1.75g/kg,最大量不超过 75g。 溶于 200~300mL水中,在 5~15min 内服完,于服糖前、服糖后 30、60、120、180min 分别取 血测葡萄糖。   5.血液气体分析和电解质测定 有酮症酸中毒时可见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变 化。   6.血脂  胆固醇、甘油三酯、游离脂肪酸等可增高。   7.血胰岛素及 C肽水平   可用于 1 型、2 型糖尿病的鉴别诊断。1 型糖尿病早期可见轻度下降,随病程延长而愈趋 明显。C肽在血中半衰期较长,测定值较稳定,在酮症酸中毒纠正后检测餐前及餐后 2h 的 C肽值以了解患儿残余 B 细胞功能,对指导胰岛素治疗有帮助。   8.血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测定   有条件单位可以开展,如测血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(GAD-Ad),胰岛素抗体(IAAb),胰 岛细胞抗体(ICAAb)等,对 1、2 型糖尿病的鉴别有一定帮助。 治  疗   一、胰岛素治疗   根据胰岛素的种类及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普通胰岛素(RI)、中效珠蛋白胰岛素(NPH)和 长效鱼精蛋白胰岛素(PZl)。   1.剂 量   新患儿开始治疗时可用 RI 0.5~1.0IU/(kg·d);年龄<3 岁者用 0.251U/(kg·d),总量分 3~4次注射。每次于进餐前 20~30min 皮下注射。参考残余 β 细胞功能,如空腹 C肽过低者 及病程较长者,早餐前用量偏大,中、晚餐前用量可相等。   混合胰岛素(RI/NPH)治疗:每日可注射 2次,早餐前注射量占总量的 2/3,晚餐前 占 1/3,一般 RI与 NPH之比不大于 1:3,残余 β 细胞功能较好者可用 30:70,一般用 50:50 者效果好。先抽取短效胰岛素,再抽取中效胰岛素。用混合胰岛素治疗者,若午餐前 血糖经常≥11.2mmol/L,可在午餐前加用小量 RI(2~4IU/次)。   短效与长效胰岛素(RI/PZl)混合治疗:儿科应用较少,一般用于病程较长、使用胰岛 素剂量较多及需要长效胰岛素提供胰岛素基础量的患儿,可以在 RI 一日注射 3~4次的基 础上,在早餐前或晚餐前的则中加入 PZI混合注射;二者的比例需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 行个体化调整。一般需 RI:PZI≥4:1。 2.剂量调整   根据血糖(有条件的单位可测定早晨空腹、早餐后 2h、午餐后 2h、晚餐后 2h 及睡前的全 血血糖)和尿糖检测结果按需调整胰岛素剂量。   RI 的调整 :早餐前用量:参照第一段尿及午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;午餐前用量: 参照第二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;晚餐前用量:参照第三段尿和睡前次尿尿糖进 行调整;睡前用量:参照第四段尿及次日早餐前次尿尿糖进行调整。   短、中效胰岛素混合治疗的调整  早餐前RI 及晚餐前 RI调整:同上述 RI 的调整方法, 早餐前NPH 根据第二段尿及晚餐前次尿尿糖调整。晚餐前NPH 根据第四段尿及次日早餐前 次尿尿糖调整。   3.注射部位   双上臂前外侧、大腿前外侧、腹壁等部位为宜。应按顺序成排轮换注射,每针每行间距均 为 2cm。以防止长期在同一部位注射发生局部皮下组织的纤维化或萎缩。   二、计划饮食   糖尿病儿童饮食计划原则是应该满足其生长发育和日常活动的需要。根据患儿家庭饮食 习惯进行适当限制和灵活掌握。 每日所需热量=4184+年龄 x(290-420)kJ [1000+年龄 x(70~100)kca1)。年龄偏小、较瘦的 儿童应选择较高的热卡,< 3 岁儿童用每岁 418.4kJ(100kcal),随年龄而递减;而年龄偏大、 较胖,特别是青春期女孩则宜用较低的热卡,可每岁 209.2~251.0kJ(50 ~60kcal),总热量 ≤8368kJ/d(≤2000kcal/d)。运动量特大者可用较高热量,热量的分配为:碳水化合物占 50%~55%;蛋白质 15%~20%;脂肪占 25%~30%。   食物成分中蛋白质应以动物蛋白为主;脂肪应选用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。每日最好 摄人足够的蔬菜或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。每日每餐的热量分配应基本固定,可以分为早餐占 1/5,午餐和晚餐各占 2/5,每餐中留少量作为餐间点心,并按时定量进餐。不能按时进 餐时必须测餐前血搪调整胰岛素或进餐量。   三、运动治疗   初诊的糖尿病儿童在搪代谢紊乱阶段,必须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,根据年龄、运动 能力安排适当的项目,每天定时定量进行运动。运动时需做好胰岛素用量和饮食的凋整或运 动前加餐(如在第四节上体育课时),以防低血糖的发生。在酮症酸中毒时不宜进行任何运动。  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,降低血糖,增加能量消耗,减少肥胖的发生,调节血 脂,增强体质等,对糖尿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有一定意义。   四、糖尿病患儿的教育及心理治疗   应贯穿于糖尿病诊治的整个过程,对患儿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及心理教育。使患儿树 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住院期间应对家长进行糖尿病知识的教育。首先是治疗的必需技能,如 胰岛素注射、饮食安排,血糖及尿糖监测等,针对患儿及家长的焦虑、恐惧、紧张情绪等进行 细致的解释和安慰,长期治疗控制好血糖的重要性等,糖尿病教育应逐步加深内容,使患 儿及家长配合治疗,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,以防止、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。   五、自我监测   出院患儿应做好家庭记录,包括:饮食、胰岛素用量,血糖,尿糖、尿酮体的检查结果 及参加活动等情况,有助于每次门诊复查时医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早采取治疗措施。   六、糖尿病病情及慢性并发症的监测   1.血糖及尿糖   血糖或尿糖每天测 2~4次,至少 2次。血糖控制监测标准见表 1。        表 1 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的监测标准  测定时间   理 想   良 好  差      需调整治疗  空腹血糖  3.6~6.1  4.0~7.0   >8.0     >9.0  餐后 2h 血糖 4.0~7.0  5.0~11.0  11.1~14.0  >14.0  凌晨 2~4 时血糖 3.6~6.0 ≥3.6  <3.6 或>9.0   >9.0  糖化血红蛋白 <6.05  <7.6    7.6~9.0     >9.0  注:1) 血糖浓度单位为 mmol/L,糖化血红蛋白单位为%    2) 血糖<3.6mmol/L 时易发生低血糖,特别是年龄较小儿童   2.血 脂   糖尿病患儿常有脂代谢紊乱,应在开始诊断及治疗后进行监测,最好每半年监测 1次, 以便及时纠正异常改变,防止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。   3.糖化血红蛋白(HbAIc)   正常值≤6%。应 2~3个月测 1次,1 年至少 4~6次。   4.其 他   定期到门诊随访,无固定糖尿病门诊时,应由专门医生对糖尿病患儿进行门诊随访。常 规定期检查眼底、尿微量白蛋白及尿 β2微球蛋白排泄率,每年应做 1~2次上述检查;以早 期发现、治疗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。   七、门诊复诊   出院后 1~2周复诊,病情稳定、家庭对治疗技能掌握后,可 2~3个月复诊 1次,每次 复诊前进行血糖,24h 尿糖和 HbAlc 的测定,定期进行血脂及眼底等检查。每次来诊时,医 生应了解家庭记录和患儿情况,进行身高、体重、血压等体格检查,对医嘱的修改建议及个 人特殊情况的指导等。最好有营养师协同进行复诊。   八、糖尿病儿童夏令营或联谊会   对患儿的治疗和精神心理治疗有较好的作用,有条件的单位应推广。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处理   一、诊断依据   1.血浆葡萄糖浓度多数在发生酮症酸中毒时高达 16.8mmol/L(300mg/dL)以上。   2.血 pH值<7.3,HCO3-<15mmol/L。   3.由于电解质影响阴离子间隙(AG)增高(正常值 8~16);计算公式为 AG=[K+十Na+]- [Cl-+HCO3-]。   4.血酮体或尿酮体及尿糖阳性。   二、治 疗   治疗包括纠正脱水、酸中毒、电解质紊乱,控制高血糖。开放 2条静脉通道,分别用于纠 正脱水、酸中毒和小剂量胰岛素的输注。   脱水、酸中毒的纠正   1.累计丢失量   估计脱水程度:轻度 60~80mL/kg,中度 80~100mL/kg,重度 100~120mL/kg;多 数患儿以中度脱水为主。首先以 0.9%NaCl溶液 20mL/kg,于 1~1.5h 内输入,然后根据血 钠浓度开始用 NaCl溶液或 0.45%NaCl溶液输注。   累积丢失的 1/2 量于开始治疗后 8~10h给予,其余 1/2 量于后 14~16h匀速输入,速 度以 10~20mL/(kg·h)为宜。   2.生理维持量   按 60~80mL/(kg·d)计算,一般输入 l/3~1/2 等渗液体,可根据病情及实验室检查结 果加以调整。   3.含K+液的应用   患儿一旦有尿即可在每批液体中加入含 K+溶液,总量为每日 3~6mmol/kg,输液内 K+浓度≤40mmol/L,24h 内补入。   4.碱性液的应用   需严格掌握,血 pH<7.1,CO2CP<5.4mmol/L(12vol%)时,为应用 NaHC03 的指征 。 5%NaHCO3补充量=(15-所测 HC03)(mmol)x 体重(kg)x0.6,开始用计算量的一半.以注射 用水稀释成 1.4%浓度(等渗),于 1~2h 内输入,复查血 pH>7.2 时,即应停止。血 pH 越低 纠正酸中毒越慢。   小剂量胰岛素滴注法纠正糖代谢紊乱   剂量 一般主张用 RI 0.1 IU/(kg·h)。以 0.9%NaCl溶液 60ml稀释,利用输液泵控制速 度为 lml/min,每 1~2h监测血糖 1次,根据血糖下降情况逐渐调整输液速度[ 自 0.5mL /min 即 0.05IU/(kg·h) 降低到 0.25mL/min 即 0.025IU/(kg·h) ]。使血糖维持在 11.2~ 14.O mmol/L( 200~250mg/dL )为宜。当患儿清醒可以进餐时,在停止小剂量胰岛素滴注之 前半小时,皮下注射 RI 0.25 IU/(kg·次)。以防止血糖过快回升。   当血糖下降至 11.2~14.0mmol/L( 200~250mg/dl )时,患儿仍呕吐或难以进食,或合 并严重感染,而不能停止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时,可给含糖 2.5%~5%的溶液滴注,但同时 应按每 3~4g 葡萄糖加用 1IU 胰岛素的比例,加入 RI。   感染的治疗   酮症酸中毒时常伴感染,根据可能诱发感染的病原菌,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。 致谢 向对本常规的整理提出宝贵意见的专家表示感谢: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颜 纯教授;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王幕逖教授;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 沈永年教授;天律儿童医院包美珍教授;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杜敏联教授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胡克恒教授 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儿科医院内科沈水仙教授;中国医 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王志超教授 (倪桂臣 昊玉筠 整理) (收稿日期:2000-11-27) (本文编辑:江澜) ...